智能门锁的潜在痛点

智能门锁作为智能家居的窗级门和用户追求智能生活的向导,在人们的眼里是非常受欢迎的。智能门锁的发展似乎越来越走上快车道,这即将成为门锁行业转型的跳跃。截至目前,我国智能门锁行业已有1300多家厂家,近2800个品牌,投资者急于尝试,品牌商家欣欣向荣。但是,潜在的问题也很多。

越繁荣,越混乱。

企业家的大量涌入在智能门锁行业中创造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决定了行业是否繁荣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智能锁刚刚进入物联网时代,似乎空前繁荣,但在井喷式增长产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智能锁挡住自己发展的,主要有以下三种问题。

一是小作坊建设,数量产品质量令人担忧。

智能门锁行业最大的舆论是5月的“小黑箱”事件。8月份的新闻报道,在一次互联网会议上,记者们通过制作粘土和橡胶泥的3D假指纹成功地解开了实验者指纹的锁。目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对电子门锁的质量进行抽查。现场检查的重点是智能门锁的常见问题——信息保护、损坏预防、报警功能和锁芯质量。这些都是“小作坊”的“弱点”。

市场上霸道的“小作坊”根本没有合法完整的生产检测设备和研发人员。利益导向甚至站在风口中迷失方向。智能门锁的前景令人担忧。

均质化竞争几乎没有竞争。

据调查,智能门锁行业几乎100%由渠道经销商、制造商和上游供应商组成,只有少数供应商从事锁芯、指纹传感器、芯片等核心部件的供应。由于技术发展的瓶颈和研发成本的限制,市场上的智能门锁大多由顺德、南海等厂家生产。控制开关主要由WiFi、ZigBee、蓝牙、红外等技术组成。

事实上,不仅是门锁,几乎所有的智能家居产品的功能都是暂时固定在交换机上连接到其他产品,通过终端APP监控家居环境、语音通信等功能,而门锁作为入门级的产品更是如此。可结冰的研发空心化,仅靠上市品牌的生存生产和统一做同样的事情,模仿已经成为常态,围绕智能门锁和驱动应用的开发者寥寥无几。

“人手太少”,产品供过于求是刚性的。

“粗贴”是大多媒体标签智能门锁行业现状的标志。市场是均质的,趋于碎片化。

市场规则模糊,头号品牌不清楚,但制造商的增长率仍然惊人。据统计,我国智能锁的渗透率只有5%左右,根据余生电子的数据,智能锁品牌大销量的市场份额只有2-5%。因此,虽然2017年的销售量达到800万套,但被2000多家企业共同分割。平均每个家庭只有4000套,最大的一年不会超过400000套。国内智能锁市场分散。与16年前相比,用户使用率虽然提高了很多,但供求市场是刚性的。

停止玩“流氓”,品牌最终走向自我封闭。

首先,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潜在的质量被忽略了。

智能门锁似乎坐落在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吸引人们注意的新产品。然而,由于研发成本的瓶颈,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遵循安全功能的叠加,在安全可靠的旗帜下“绑架”消费者。有的甚至偷工减料。最后,他们“消费”在“小黑匣子”人群匆忙逃走。

上个月,一位中国手机作者发表了一篇关于在租房中锁智能门、密码提示过期以及丢失机械钥匙的错误的投诉。在咨询之后,管家说没有钥匙被销毁,维修人员说电池已经死了。

只有依靠密码权限来管理出租房屋,才能大大降低管理和操作成本,避免机械锁钥匙回收不及时,出租时将不得不更换锁具等问题,但安全问题成为其附件。

进入门槛低。

智能门锁行业门槛没有设定,监管没有上线,许多投机者利用虚拟优势,品牌交易者逐渐失去标准。

据了解,原国家质检总局在2016年对浙江、江苏、河南等省的智能门锁进行了抽查,发现15批产品达不到标准,发现率不等。产品达到16.67%。今年7月,广东省质量监督局对广东省智能门锁的相关风险进行了监测,广东省是智能门锁生产的主要省份,占全国生产的65%。结果表明,检测产品有十分之一存在缺陷,易开锁主要为三锁或无锁。此外,业内主流产品也开始失去原则,成为有问题的产品,品牌商家也成了“小卖家”。

安全问题变成“瘀伤”,消费者不买它。

根据今年出版的2008年《中国智能锁消费白皮书》,尽管门锁的需求非常旺盛,但门锁在中国的渗透率只有5%左右,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超过20%的消费者没有听说过智能锁,15.5%的用户在使用或打算更换智能锁。虽然智能门锁已经进入了消费者的视野,但它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消费者对门锁的认识还很薄弱。

“小黑匣子”事件引起了恐慌,但其固有的安全问题已成为门锁市场的一个痛点,使原本有意的消费者也望而却步。此外,智能门锁的安装过程复杂,没有统一的门锁熔合标准,售后服务困难,有的门锁性能差,电池寿命差。这一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对智能门锁的信任度。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奥特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