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智能家居的入口?
近两年,智能音箱的市场不可谓不火热。随着市场的升温,介入的厂家也越来越多,从传统的制造厂商到互联网巨头,都纷纷推出自己的智能音箱产品,以便在新一轮的风口红利中分得一杯羹。
有媒体称,2018年是国内智能音箱的元年,2019年将会是智能音箱的爆发之年,智能音箱才是智能家居的入口。
对于媒体的论断,应抱以谨慎的态度,可以作为参考,但又不可全信。
几年前,关于智能家居的入口,有说智能手机的,有说智能电视的,有说智能机顶盒的,也有说智能路由器的。几年过去了,智能路由器的风口已过,智能家居的入口被重新提起,这次,是智能音箱。
关于入口之说,不敢苟同。但够确定的是,任何一款产品,背后都有它的商业模式和商业逻辑,只是有些产品的商业模式、商业逻辑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产品我们只能看到一部分。
还记得2014年春节,那场打车的烧钱大战么?一个春节,烧了十多个亿。很多人能够看到的是腾讯、阿里巴巴两家公司为了争夺打车这个特定场景的应用市场,而实际上,除此之外,他们是在花钱让用户养成移动支付的习惯。如果没有那次大战,中国的移动支付可能还要推迟个几年。
从智能音箱产业来看,传统制造型企业介入的有联想、漫步者、海尔、创维等;互联网巨头介入的有BATJ、小米;为智能音箱提供内容服务的有喜马拉雅、酷狗音乐、虾米音乐、百度音乐、咪咕音乐等;为智能音箱提供关键技术服务的有科大讯飞、百度DuerOS、AliGenie、腾讯云小薇、腾讯叮当等。
其实,最早做智能音箱的是亚马逊,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据相关资料显示,前后参与Echo开发的工程师多达4000人。
亚马逊Echo智能音箱只是一个人机交互的载体,或者说,只是一款智能硬件而已,在此之上,Alexa语音助手,亚马逊人工智能云平台,这才是背后唱戏的主角。语音识别和智能云平台都是很大的产业。
对于趋势和新兴产业,国内企业都有着敏锐的嗅觉。
在云计算里,有三个核心的观念: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笔者认为,这在智能硬件领域,道理是类似的。我把它修改了下: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设备即服务。智能硬件服务,依靠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而是整个产业链生态。
基础设施即服务在这里是指分布式部署的服务器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
平台即服务在这里指的是操作系统,云服务平台。
设备即服务在这里指的是智能硬件本身。
不管是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路由器,还是智能音箱,都只是智能硬件设备不同的产品形态。而且,这些产品形态是可以交叉出现的,智能手机中可以包含智能音箱,智能电视中可以包含智能音箱,智能机顶盒中可以包含智能路由器,智能路由器中可以包含智能机顶盒,智能机顶盒可以做到智能音箱里,智能音箱也可以做到智能机顶盒里,如此等等。
不同的产品形态对应不同的应用场景,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智能硬件毕竟不是生态,而只是生态中的一环,设备即服务,智能硬件只是连接人与服务的载体。
技术从来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商业模式和生态,基于平台的产业链该怎么去玩?
智能音箱参与角逐的厂家很多,但很显然,很多厂家还没有真正搞清楚其中的玩法。
互联网巨头的介入,绝对不是想卖音箱这么简单。
17年双十一,阿里巴巴补贴4个亿,推广天猫精灵,原价499的天猫精灵,只卖99,100万台销售一空。
这就是互联网的玩法。硬件不挣钱甚至亏钱,靠后续的服务挣钱。互联网企业的玩法传统制造企业根本玩不起。别说4个亿了,就是4千万,也能把一些小企业玩死。
思路不同,出路就会不同。
传统的制造业,产品卖出,钱到手了,交易就算完成;互联网行业,产品卖出,企业和用户的连接建立,交易才刚刚开始。
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设备即服务。
智能家居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互联网巨头布局的是平台和生态。智能音箱是让用户接入平台服务的一种方式,显然,也可以是其他的智能硬件。
在社交时代,做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器,让Facebook,腾讯挣得盘满钵满,这是社交红利。在被称为互联网下半场的物联网领域,人与设备,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器,想想都很诱人。很显然,互联网巨头是不会放过这样的市场和机会的。
在整个平台生态布局中,平台型的机会都把握在互联网巨头的手里,制造型企业的机会在于给整个生态链条提供智能硬件,也就是给互联网巨头做代工,如果制造企业看中长远利益,能够参与运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互联网巨头们玩的是平台和生态,如果仅仅想依靠智能硬件挣钱的厂家该好好想想,自己是不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奥特智能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