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萃感知将在未来推出雷达视觉融合产品
雷达站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具有全天候、全天候工作的特点,目前已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军用电子设备,而且在民用市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雷达可以按工作波段进行分类,其中毫米波雷达的工作波段为1-10毫米电磁波段,其波长介于微波和厘米波之间。与厘米波雷达相比,毫米波雷达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其对雨、雪、雾、烟、灰尘的探测能力也优于红外、激光等雷达。
目前,智能交通、无人驾驶、无人机等都是民用毫米波雷达的主要应用领域,在智能交通领域,毫米波雷达可以进行红绿灯智能配时、多车道速度检测等;在无人驾驶领域,高精度毫米波雷达可以实现障碍物的精确探测;在无人机领域,毫米波雷达可以完善其测距、防撞功能。
因其优异的性能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毫米波雷达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国外厂商技术储备深厚,在国内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然而,近年来,随着国产替代产品的加强,国内也涌现出了一批毫米波雷达研究与开发企业。
在这些系统中,CentralSystem是国内领先的AI毫米波雷达解决方案供应商。日前,亿欧科创采访了集萃感知研究所所长岳玉涛,与他交流了毫米波雷达市场现状,以及该领域集萃感知的布局。
跨领域带来技术优势。
世界毫米波雷达市场上,主要的厂商有博世、大陆、海拉、德尔福、富士通天、电装等。据Ofweek统计,2018年全球毫米波雷达市场发货量的前三名分别是博世、大陆和海拉。
近几年,国内企业也纷纷布局这一领域:不仅海康威视、华域汽车等上市企业积极投入研发,不少初创企业也纷纷涌入这条赛道。
据华西证券研报《车载毫米波雷达解析:海外领先,国产替代空间更大》,根据创始团队背景,可以将成立公司分为不同类型,如“海外博士派”包括森斯泰克、杭州智波;“科研机构派”包括行易道、鹰眼科技;“工业转型派”包括深圳安智杰、湖南纳雷。
有别于上述几类新创企业,集萃研究院是由政府资助建设,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市场化运作,集前沿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研发为一体的科研院所。
雷达业的特点是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就拿军事雷达来说,不仅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且从立项研发到最终批量生产,周期可达十年左右量级。虽然民用雷达通常不需要满足军用雷达的技术要求,但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引入,同样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
岳玉涛博士表示:“如果把这种产品级的研发方式直接放到企业内部,很可能会导致投入与产出不相称,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Central感知被政府投资,将有更多机会结合新技术来完成工业化的底层创新。
就人才培养而言,集萃知觉团队中既有军事雷达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也有AI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现在核心团队有一位院士,六位国家级和省级的高层次人才,十几位博士。
岳玉涛表示:“军事雷达领域资深专家及人工智能领域优秀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研发,可确保产品性能及各项指标达到最优。
面向不同市场,满足不同需求的需求,由军用雷达向民用雷达发展。从军用雷到民用雷达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成本的降低。
“民用雷达与军用雷达,如军用雷达,一次机载火控雷达的探测距离可达数百公里,但在许多民用场景中,几百米的探测距离足以满足需要。不需要太多的限制,这意味着可以采用不同的系统架构,例如不需要支持大功率发射的设备。另外,在材料和工艺方面,还有许多新技术可以发挥作用。以前有个例子,由于原材料和工艺的改变和改进,一种新产品的成本下降到原来的1%左右。
强有力的后盾加上具有交叉背景的技术队伍,集萃感知面向民用市场,能开发出兼具技术优势和性价比的产品。因此,具体地说,这些产品将如何赋予场景功能?
新型基础设施促进智能交通的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5G、特高压、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的“新基础设施”应运而生。中国智能交通运输业在新基建浪潮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2020年9月,我国汽车保有量达到3.65亿辆。2018年,高德交通大数据监测的360个城市中,6%的城市通勤高峰受到拥堵威胁,65%的城市交通缓慢运行,仅29%的城市通勤没有受到拥堵影响。日益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促使我国的智能交通管理向智能化、全面性和全时态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智能交通管理,道路和车辆数据的采集是关键,毫米波雷达凭借其优异的性能,可以承担起这一“重任”。
就拿交通信号灯优化为例,通常路口的交通信号灯变道时间是固定的,但是一天中的车流大小是不固定的,所以根据车流大小实时配置交通信号灯时长,可以有效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要使路口交通信号灯配时达到最佳的交通效率,需要精确感知车辆的流量数据、平均速度、排队长度等六大类十多项数据,只有收集到足够准确和全面的数据,才能使判断算法更有效地实时调整时间。”
相关数据如何获取?所需的是感知装置。目前常用的感知设备是照相机,岳玉涛博士说,但它只能采集部分数据,其余参数都需要雷达和照相机的配合,才能让交通配置做到智能自适应。
现在,集萃感知的“多目标跟踪智能交通雷达”已经在路口安装,它采用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算法,探测距离达到410米,比市场上同类产品高出许多。
未来有很多可能性,除了优化交通信号灯信号方案外,还可以与5G建设相结合,实现车与路的数据完全打通;另外,未来在自动驾驶领域,还需要依靠路侧和车端非常全面的感知来实现高水平的自动驾驶。
在此基础上,随着原有客户需求的不断提升,集萃感知一方面会进行相应的产品迭代,另一方面也会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集萃感知将在未来推出雷达视觉融合产品。岳玉涛介绍说:“摄像头和雷达在采集数据上各有优势:摄像头分辨率高,能精确识别车牌,雷达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在不同的天气和光照条件下,对速度和位置的探测非常精确。而在雷达视觉融合产品中,无论是探测距离的长短,还是探测精度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都会把这些优势打通,实现真正的全息感知。
此外,集萃感知多道测速雷达已经进入市场验证阶段,该雷达主要用于测速执法,一个雷达可覆盖一条或三条车道,与同类产品相比,在技术参数和价格上都有优势。
除了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产品之外,集萃感知还推出了超分辨三坐标目标探测雷达,该雷达能探测到20公里内的车辆,以及5公里内的小型无人驾驶飞机或行人,主要应用于机场、监狱、电站、边界等地点。
因为毫米波雷达产业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容易出现无序竞争,如低价竞标等,这对行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所以集萃感知力求整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行业生态。岳玉涛表示:“构建行业生态,不仅可以保证行业的有序竞争和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保证我们提供给客户的价值达到最佳。
伴随产业链上下游生态的不断完善,国内毫米波雷达产业将得到更快的发展。随着新一轮基建浪潮的到来,CentralAsia将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兼顾产品性能和价格,一方面巩固原有产品线,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产品,在AI毫米波雷达领域进一步构筑行业壁垒。
温馨提示:内容仅供信息传播,供参考.
来源:亿欧